网站标志
当前日期时间
全站搜索
广告位
广告位
自定内容
自定内容
自定内容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台湾  内蒙古  广西  西藏  宁夏 
象泰华夏导航
当前位置
文章正文
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一生无愧为雷锋的战友
http://www.zglfb.net    2019-05-25 22:28:48    文字:【】【】【
摘要: 一次历史的巧合铸就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河南省邓州市“编外雷锋团”。 1960年,河南省邓州市560名热血青年入伍与雷锋同在一个团服役,有的与雷锋一个连、一个班,亲眼目睹了雷锋的成长轨迹。后来,他们中有的当了“雷锋团”团长、政治处主任、营长、教导员、连长、排长,当战

一次历史的巧合铸就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河南省邓州市“编外雷锋团”。

1960年,河南省邓州市560名热血青年入伍与雷锋同在一个团服役,有的与雷锋一个连、一个班,亲眼目睹了雷锋的成长轨迹。后来,他们中有的当了“雷锋团”团长、政治处主任、营长、教导员、连长、排长,当战士的则多数入了党。

“一生无愧为雷锋的战友。”带着誓言,他们从1963年至1986年陆续退伍、转业回到家乡邓州,这些老兵在各自的岗位上执著弘扬雷锋精神50年。

脱下的是军装 脱不掉的是本色

邓州市新华中路87号,一幢二层小楼就是“编外雷锋团”团部所在地。雷锋生前所在团第九任团长、现任“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说:“那时真幸运,一当兵就成了雷锋的战友。1962年2月19日,我与雷锋一同出席沈阳军区共青团代表大会,一连9天我们住在一个房间,雷锋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赠言——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这赠言铭刻在宋清梅的心上。

“要为雷锋争光,不为自己沾光。”1986年宋清梅转业回乡,任副科级的市文明办副主任。有人为他打抱不平:“你是‘雷锋团’团长,牌子亮,找找人吧。”宋清梅很诚恳地说:“像雷锋那样当个螺丝钉不好吗?”在文明办副主任的岗位上,宋清梅不计名利得失,兢兢业业工作,一干就是10多年。

像团长宋清梅一样,战友们“无愧为雷锋战友”的誓言不变。一次老战友们聚会,在座的有团、营、连三级主官和机关部门领导,就像一个“团班子”。大家眼睛一亮:咋不组建个“编外雷锋团”呢?

1997年4月,邓州市委、市政府、人武部以公益组织形式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后,“编外雷锋团”正式在邓州市成立,由人武部代管,仿照部队编制,设有团长、政委,营长、教导员,连长、指导员,下设3个营9个连。随后,邓州市政府出资建起了“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编外雷锋团”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旨,工作有章程、入团有仪式、管理有制度、行为有准则。除节假日外,每天有人值班,每月最后一天有工作例会,15年雷打不动。

“雷锋”在邓州市落户了。广大群众从雷锋的战友身上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纷纷申请加入“编外雷锋团”。成立16年来,“编外雷锋团”先后23次“扩编”,从最初的3个营发展为16个营,成员由560人发展到4856人,是全国最大的学雷锋志愿者团体。

变迁的是时代 不变的是追求

“62岁的于彦斌入党了!”得知这一喜讯,老战友们为他举行了专门仪式。当这位被组织考验了42年的老兵庄严举起右手时,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于彦斌是雷锋的战友,1961年在施工中手负伤,雷锋鼓励他战胜困难和挫折,还经常帮他洗衣缝被。退伍后,于彦斌在一家企业当油料保管员,一干就是28年。

于彦斌很讲原则:“国家的油个人一滴也不能用!”他不仅卡住了人情上的跑冒滴漏,还从空油桶里抠出了60多吨油料,人称“于老抠”。临近退休时,他拿出一份修改多次的入党申请书:“1962年我就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请组织考验我。”退休后,于彦斌义务担当“编外雷锋团”展览馆清洁工和300亩“雷锋林”管护任务,每天一开馆准时来上班。

半个世纪风风雨雨,困难和考验接二连三。像雷锋那样,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这些老兵心中坚如磐石。早些年,邓州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些老兵中有110多人先后下岗。为了生活,他们有的摆地摊收废品,有的进深山垦荒种地,没一人向组织上张口伸手。

丁士豪和雷锋一个连队,复员后被安排到企业,先后3次上岗又下岗,丁士豪没向组织张过一次口,带着老婆孩子到邓州市湍河南岸承包荒地和养蜂。滩头一座简易房内,端端正正贴着雷锋的画像。如今,走上富裕路的丁士豪谈起当初的选择更自信:“什么时候都要听党的话,为国分忧。”

变换的是境遇 不变的是信念

“服务人民,不为名利;奉献社会,不求索取。”这是邓州市“编外雷锋团”老兵的人生追求。他们中,有不少人是局长、科长,有的是检察官、法官。随着职务升迁、地位变化,金钱、名利等考验多起来。

曾和雷锋床挨床的姚德奇,从团政治处主任职务上转业任邓州市房管局局长,掌管大笔经费和房源。但有人送给他一个绰号叫“一碗端”。为啥?姚德奇立下铁规:不管来客是谁,都是一碗羊肉汤、两个油馍,想拉近乎挖房源,没门。有个公司给他提供了3次出国考察机会,姚德奇一算账得好几万元,就借口忙婉拒了。房管局年年被上级纪委评为先进。

“编外雷锋团”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商家打起“雷锋”的主意。去年春节前,一家保健品公司老总跑到团部,掏出一包钱,想聘请他们当形象代言人。老总话音刚落,就被“请”了出去。

在农村的老兵们有260人先后当村干部,带富47个贫困村。邓州市小西关村是有名的“穷乱村”。在部队就是学雷锋积极分子的马武友上任村委会主任,10年里白手起家办起了14个效益好的企业,小西关村也变成“文明富裕明星村”。

老去的是容颜 沸腾的是热血

“我没给咱‘雷锋团’丢脸吧?我像雷锋吗?”弥留之际的高林富,凝视着前来送别的战友,断断续续地寻问着。这是他一生的愿望和追求!在他的生平中,这样介绍着:高林富是“雷锋团”转业干部、邓州市城郊乡烟站站长,40年中18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

战友相聚时的人一年比一年少。当年560名青春男儿,如今已有186人离开人世,健在的也都是年过七旬的白发老人,可谈起学雷锋激情不减,践行雷锋精神脚步不停。

雷锋的战友、原邓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吴帅民退休后,通过微博向全社会传递学雷锋的信息。“赶这个时髦也是不得已。”吴帅民说,前年,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帖,诬蔑雷锋和学雷锋活动。吴帅民义愤填膺:“真想冲上去和他面对面辩个真伪。”老人上网不熟练,用了大半天工夫回帖给予抨击。从此,吴帅民下决心学电脑,掌握上网知识和技能。现在他经常在网上与网友交流学雷锋的感受,还组织开通了“编外雷锋团”网站。

这是一群充满激情的老兵。谈起学雷锋,讲到动情处,他们会起身朗诵“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引吭高歌一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老兵们说:“我们一生都要无愧为雷锋的战友!”


【责任编辑:高帅】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脚注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2号中盛大厦 邮编:100038 
电话:010-53352622 监督:010-57187769    
Copyright:中国雷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底部信息
自定内容
底部信息
自定内容
底部信息
多行文字
中国雷锋网是以“弘扬雷锋精神、传播雷锋文化”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政策理论为研究方向,紧密联系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聚集各方面的人才和力量,为共同促进雷锋精神、雷锋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多行文字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雷锋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多行文字
合作:010-53352622
监督:010-57187769
投稿:zglfbbjb@163.com
自定内容